的确,在没有“精准扶贫”这项政策下来之前,我们家住的是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的平房;三三两两的,我们这屯,一眼望去尽是开发区,一大片树林在风中也寂静,像这一大片穷区,似乎被遗忘了许久。但和这没有多少养料的黄土一样的人——还是落后的没文化人像大多数。
的确,在“精准扶贫”这项政策下来之后,家家户户推翻了平房,盖起楼房;这一番铺天盖地的,像沧海桑田,瞬迁万变。一笔笔扶贫资金,变成方多少条乡村公路,变成了一座又一座楼,亦变成了一辆又一辆车,或变成了一群又一群牛羊。但别忘了——这儿的人,还是一样的落后。
那天那些帮扶的人来了,他们也许会带着几许无奈与失望。因为他们看到了令他们酸的一幕——那久叩的门终于开了,里面有三个孩子,地上除了烟头外还有酒瓶,他们都是孩子啊,却个个头染红、黄、绿发的。帮扶的人不忍再去看,但他们还是忍不住回了:“你们父母不在家吗?”
“不在,外出打工了。”
“田地怎么办?”
“没人种啊,放那样。”
“你们都还读书吗?”
“不读。”
“你们多少岁了?”
“15”,“14”,“15”
帮扶的人心头微微一酸,14、15岁啊!多好的花样年华!不读书了?!这什么世道?!
那些帮扶的人又来了,这次她们理也许有些安慰。他们看见两个女孩,姐姐拉着一车柴,妹妹在后边推着车。她们要把车推上一个坡,在此之前她们先把部分的柴从车上御下来;虽然这样推车很吃力,但不一会儿,同屯的人看见了,都过来帮忙……终于齐心协力,把那车柴立回了家。
他们和两个女孩对了一会儿话,大的在县城读高中,小的在乡镇读初中,他们对两个女孩语重心长地说:“一定要努力读书啊!”那时他们一定在想,中国的扶贫政策是没有错的,难免会让有些不思进取的人占了便宜;最根本上,就是人的思想——只有读了书,才有了进步,“中国扶贫”这个坡才能爬上去。
同时,女孩听了微微一愣。是啊,一定要努力读书啊!我们这小地方,再不崛起就要被遗留在世界角落了!难道作为乡村孩子的我们很享受被别人帮抉的滋味吗?不!这是来自别人的同情!我们已经被同情了!呵!这是不值得骄傲的!
是的,作为那个其中之一的女孩的我,觉得那这是不值得骄傲的。我之前听说过很多人想被帮扶,这些人羡慕穷人;我听后觉得可笑——被同情是真的好吗?那这些人还真的被同情了——同情他们因为金钱而使自己的品德缺失。也许他们都忘了这儿的人像这儿没有多少养料的土地样,没有多少文化。谁愿意做这样的穷人?!
是啊,我们这片土地,所缺失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,而精神上的粮食;中国帮扶没有错,广大穷苦百姓的确是受益其中的,最重要的是,人啊!这儿的人应该勤劳努力起来,把那些物质上的财富变为精神上的养料。
人啊,站起来吧!让民族魂觉醒!力民族之崛起而读书!